打通民生路 铺就幸福道——尼日利亚EDO道路项目“百日攻坚战”纪实 | |
| |
在尼日利亚南部的EDO州,有一条曾让当地百姓头疼不已的道路。长期以来,它坑洼不平、雨季泥泞,重型车辆频繁翻车,一旦交通中断往往长达一个月以上。它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“卡脖子”,更是困扰百姓日常出行的“心病”。如今,随着中国电建昆明院承建的EDO道路项目全面启动“百日冲刺”攻坚战,这一顽疾正在被彻底改写。 (一)攻克技术难题,打造坚实路基 在热带季风气候下修路,并非易事。EDO州土质松散,地下水位高,加之雨季时间长,对道路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了严峻挑战。项目团队通过实地勘察和反复论证,最终采用了“五层筑路”的科学方案: 河沙回填层:改善地基排水条件,均匀分散荷载; 片块石层:提供承载力,防止地基沉陷; 级配碎石层:增加整体稳定性,减少路面变形; 水泥稳定碎石层:兼顾强度与耐久,抵御重载冲击; 钢筋混凝土面层:作为最终路面,确保道路坚固平整,经得起时间和车辆的双重考验。这套结构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,是结合中国工程经验与当地地质条件的智慧结晶。项目部不仅解决了雨季施工“路基软、沉降大”的难题,还为后续道路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。 (二)跨文化协作,凝聚攻坚合力 在施工现场,机械轰鸣、人声鼎沸,中外员工昼夜轮班、连续作业。雨水浇湿了衣衫,却浇不灭大家的干劲。项目部探索出了一套高效的跨文化协作模式:中国技术人员负责设计、质量与安全把控,当地工人则在施工一线展现力量与智慧。通过“师带徒”的方式,中方工程师手把手培训当地青年,让他们从搬运材料的普通工人,逐渐成长为能独立操作机械、掌握施工工艺的技能工人。这种“传帮带”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,更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、能管理的道路建设人才,成为项目之外的另一份长远收获。 (三)铺就幸福大道,托起发展梦想 “这条路修好了,我们的农产品就能更快运出去,孩子上学也更方便了。”一位沿线居民动情地说。对他们而言,这不仅是一条道路,更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希望之路。项目建成后,预计将直接改善数十万居民的出行条件,大幅缩短运输时间,降低物流成本。沿线小农场的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城市市场,区域经济“血脉”被打通;本地就业岗位大量增加,许多家庭有了稳定收入;同时,项目推广的环保施工工艺减少了水土流失,对当地生态环境形成有效保护。 在联合国倡导的“可持续发展目标”框架下,EDO道路项目展现了中企参与国际合作的责任与担当——既是交通工程,更是民生工程、发展工程、生态工程。 EDO项目见证了昆明院在海外复杂环境中攻坚克难的技术实力,也彰显了跨文化团队合作的默契与力量。对于当地百姓而言,这条坚实大道承载着出行便利和生活改善;对于昆明院而言,它是一份写在土地上的答卷,印证着“讲好海外合作故事、创造共同价值”的初心与使命。我们坚信,一条承载民心、惠及发展的康庄大道,正从这里向未来铺展。 | 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 |